其中?,水门桥?被志愿军炸断三次,又被美军三次修复,最后,还是美军自己炸断了水门桥。
观看电影《金刚川》时我留意了一下,电影从头到尾好像都没提过这座桥的名称。
当时,美国人已经被志愿军打得疲惫不堪,他们盼望尽快与志愿军签订停战协议,好脱离这片让他们心灰意冷、颜面?扫地的土地。
可是,南韩的李承晚贼心不死,且高调宣称“即使美军不打,我们也要单独打下去!”
为了打击李承晚的嚣张气焰,主席果断决定,再从国内调六个军入朝参战。
这样做既让李承晚长长记性,也能够达到“杀鸡儆猴”之功效,让美国人再次见识一下志愿军的决心和战斗力!
志愿军方面此战共投入24万兵力,参战部队使用的武器装备水平也达到了巅峰状态,光是各式火炮就投入了上千门。
李承晚和美国人当然也清楚这一点,所以,他们也加紧了对志愿军各条补给线的“绞杀”。
如果不是那场“守桥、毁桥”的战斗,如果不是拍成电影《金刚川》,国内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这座?默默无闻的桥梁?。
岩里桥当时已经被美军炸毁,负责修复(搭建)岩里桥的是志愿军工兵第10团第3连。
连长张振智是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人,他将带领3连战士在岩里河上架一座载重桥,保障部队运输物资畅通无阻。
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搭一座载重桥,即便让如今号称“基建狂魔”的中国路桥工程队负责施工,都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更何况,张振智他们一无像样的施工机械,二无现成可用的架桥材料,美军飞机还会随时飞来捣乱。
离休后的张振智曾经回忆说:“我没有向首长提任何困难,我知道,就算提了也没用,首长也没有能力帮我,一切只能靠自己。”
张振智告诉战士们:“敌人炸断了那么多大树,我们反倒省事不少,不用自己砍树了。”
他让战士们把那些炸断的树干稍微收拾一下,一根根粗壮的原木就变成了现成?的架桥材料。
趁着夜色,一批战士将这些原木悄悄运至岩里渡口,随即就被另一批战士架到了桥上。
很快,24架“黑寡妇”飞机黑压压地扑向岩里?桥,两个小时内,美军一共向这里投下了700多枚炸弹。
岩里桥这座木桥怎会是承受得了这样的摧残,敌机飞走之后,原本有七孔的岩里桥只剩下了两个孔,岩里桥被炸废了。
工兵团团长和政委、参谋长都赶来岩里桥畔,他们向张振智传达了志愿军后勤司令员洪学智将军的命令:
张振智二话没说就第一个跳下了河,全连官兵随即也纷纷跳下河去,开始第二次架桥。
一颗颗炸弹在张振智和战友们身边爆炸,接连有战士被炸弹击中,张振智的头部和肩部也多处受伤。
当一辆辆装满物资的卡车从岩里桥上通过时,张振智看了一眼手表,此时比预定通车时间提前了15分钟。
张振智直到此时才松了口气,这才感觉到了浑身的伤痛和疲累,差点当场晕倒在地。
据统计,为了摧毁岩里桥,美军先后投下了近千枚炸弹,发射了2500多发炮弹。
战后,张振智荣获一等功三次,授二级模范称号,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张振智二级战士荣誉勋章、二级自由独立勋章。
不久之后,张振智随洪学智司令员回国参加志愿军英模大会,会议期间,洪学智司令员亲自带他去了。
不幸的是,在2003年的一次演讲中,张振智突发疾病,当时就倒在了讲台上。
如今,人们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张振智带领志愿军战士死守的那座桥,当年的岩里桥已经淹没在金刚山任南水库的水下。
幸好有《金刚川》这样的电影,它让现在的人们再次知道了发生在岩里桥的那个故事,并记住了那些英勇护桥的志愿军壮士。
其实,这一部优秀的电影最早的名字叫《奇袭武陵桥》,是一部拍摄于1958年的“军教片”。
因为“军教片”不对外放映,所以,为满足全国人民的愿望,两年之后,八一电影制片厂在《奇袭武陵桥》的基础上重拍了这部电影。
重拍的电影保留了大部分战斗场景的画面,影片中的几位主要角色也改由张勇手等专业演员扮演,片名也改为了《奇袭》。
当时,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麦克阿瑟向全世界宣布,美军将发动“最后的攻势”,一举歼灭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。
由其他部队在西线军突袭驻守德川的南朝鲜军第7师,进而从侧翼突破,断敌退路。
志愿军第38军执行炸桥任务的是一支323人的先遣队,先遣队队长由第38军侦查科副科长张魁印担任。
梁兴初军长重申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,要求他们不顾一切代价,一定要在26日上午8时之前炸毁康平桥。
24日晚上22时,张魁印带着先遣队出发了,他们贴身携带了一张1:50000的地图,一个指北针和一部电台。
在夜色掩护下,先遣队机智地绕过了敌人几道关卡,来到了敌军两个师的结合部-浦洞。
这里是先遣队去往康平桥方向的必经之路,为了不惊动敌人,张魁印决定:“混过去”。
“倒背步枪、枪口朝下”是南朝鲜军的习惯,张魁印此前曾经抓过不少南朝鲜军俘虏,对他们的习惯非常了解。
张魁印还了解到一个情况,渡口守军虽然早已换成了南朝鲜军,那条水路却始终没遭到破坏。
不一会儿工夫,两个先遣队员就抓来了一个“舌头”,那个“舌头”很快就供出了水路的具置。
任务在身,张魁印不便恋战,短暂还击后,他果断率领先遣队迅速甩开敌人,继续前往预定的目标。
眼看“强行冲过堤坝”是不可能实现的了,张魁印带战士们改道爬上了一侧的杨柳峰。
次日早上7时左右,先遣队终于平安抵达杨柳峰最高处,此时,将士们距离目的地还有40里。
此后的一段路,先遣队几乎都是大摇大摆、列队通过,基本上没有敌军“多管闲事”。
两辆卡车同时燃起大火,随即就?发生了爆炸,这一炸把武陵桥彻底炸断了,另外三辆卡车直接从桥面跌落桥底。
没过多久,从德川退下来的敌人蜂拥而至,看着被炸成两截的武陵桥,刚刚侥幸逃脱的敌人再次陷入绝境……
张魁印顺利完成了炸毁武陵桥的任务,为第38军全歼南朝鲜军第七师立下了大功一件。
1958年,“总参”决定拍摄一部以军事侦查为主题的军教片,在挑选经典战例时,第38军先遣队奇袭武陵桥的事迹成功上榜。
在38军全力支持下,经上级批准,第38军副军长罗昆山出演了影片中志愿军师长的角色。
同时被任旭东相中的还有38军的刘海清师长,在《奇袭武陵桥》中,刘海清饰演了志愿军副师长。
至于影片中“司令员”这一个角色,任旭东也就不“客气”了,他毛遂自荐,在影片中饰演了“司令员”这个角色。
三、电影《长津湖?水门桥》里,那座志愿军怎么炸都没有彻底炸毁的水门桥,守桥方:美军,炸桥方:志愿军。
它架设在朝鲜土古里以南的两座山体之间,它的跨度只有8.8米,可是?,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。
这是因为,对于美军(尤其是美国陆战一师)来说,水门桥牵连着他们的命运,失去这座桥,等待他们的将军是全军覆没的厄运;
对于志愿军来说,炸毁水门桥就是掐断了美军的逃生?之路?,“长津湖之战”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一个要拼死扼守,一个要坚决摧毁,敌我?双方的意志都无比坚决,没有半点妥协的余地。
看过电影《长津湖》的朋友都知道,长津湖一战,美国陆战一师遭到志愿军第九兵团将士的沉重?打击。
在这场震撼人心的对决中,志愿军方面损失巨大,但是,志愿军将士的战斗意志依然那么坚定。
再看美军方面,激烈的战斗虽然并没有给他们造成太大的伤亡,但是,他们的战斗意志慢慢的开始崩溃。
战役进行到中后期,美军陆战一师奥利弗·史密斯师长已经无心再战,如何脱离长津湖撤退到安全?地带,这慢慢的变成了他考虑的首要问题。
奥利弗·史密斯很清楚,迅速通过水门桥,这是他和陆战一师“逃出生天”唯一的一次机会。
按照陆战一师惯常的做法,无论遇到啥状况,他们撤退时都会带上?战死官兵的遗体。
这是一个不好的迹象,对陆战一师来说,这样的做法至少说明一个问题-他们真的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了。
为了截断美军陆战一师的退路,1950年12月1日,志愿军派出一个营级侦察小分队,他们的任务就是炸毁水门桥。
有这点时间,我志愿军早就可以追上美军,并且将他们瓮中捉之鳖、一网打尽了。
战士们隐蔽到离桥不远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,密切关注注意着断桥上发生的一切情况?。
只见几辆形状怪异的机器开上断桥,一通钳、铲、钉,没花多少时间,刚才还破烂不堪的断桥上就铺上了粗粗的木块,断桥就这样修好了。
“一次没炸断,那就再炸一次!”战士们下定决心,再次出击,再次炸断了水门桥。
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,抱着炸药包(甚至手榴弹),冒着枪林弹雨向桥梁发起冲锋。
这一次,战士们以牺牲大半的代价突破敌人防线,他们?将所有的炸药雷管全部送到桥下,第三次将水门桥连同桥墩一起炸毁。
这是美军从日本空运来的一座组合式钢结构桥,制造这座桥梁的是日本“三菱重工”。
在志愿军战士的眼皮底下,数架美军大型运输机在水门桥上空精准投下八组巨大的降落伞,每组降落伞下都悬挂着一个钢铁桥梁的组件。
只见“机械手臂”抓起钢铁的桥梁组件,三下五除二,犹如“搭积木一样,一座全新的钢梁水门桥又建成了。
这样一个时间段,志愿军战士手里已经没了炸药,就连手榴弹都已在上次炸桥时消耗殆尽。
在那里,七艘航空母舰正在等待他们,他们将把陆战一师的残兵败将运送到日本去……
看到尾随而来的志愿军时,水门桥这一头还?有少量坦克和士兵还没有来得及过桥。
这次炸桥与前几次不一样-投放炸药的不再是志愿军战士,而是一群惊慌失措的美军士兵。
断桥把陆续赶到的志愿军大部队阻拦在水门桥这一端,长津湖战役也在这个时候画上了句号。
一位美军将领回答道:“我们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,事实上,我们取得了胜利。”
对于志愿军来说,怎么?都?炸?不?断?的?水门桥令?人遗憾,悲凉?的?结局发人深省??。
遗憾的是,因为没能彻底炸毁水门桥,志愿军失去了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的最佳时机,长津湖战役的战果被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;
?一座?桥?,背后显露的?是?美国强大的战争能力和综合国力,同时?暴露?了中美?两国?的巨大?差别?。
一个国家只有具备雄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基础,才能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,才能拥?有打赢战争的本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